信息公告

“制度与发展”学术沙龙第一期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0-11-20 11:16:08

20201119日下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制度与发展”学术沙龙(第1期)。学术沙龙由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叶初升教授和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华教授联合主持。作为本次沙龙的主谈人,陈锋教授以传统社会的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以财政经济为中心为题做了主旨发言。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历史学院、文学院等院系的师生40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

          


陈锋教授首先对“制度”这一名词的内涵作了简单界定。他指出,制度内涵丰富,包括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很多学者研究制度史,关注机构变迁,但这只是制度研究的一部分。从机构角度讲,制度可以分为国家、地方、市县等多种层面,历史上还包括皇室制度、宫廷制度等,这些制度与国家制度有重合但也存在差异,不能忽略。陈教授对法律制度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从文本上来说,中国的法制制度是非常健全的。比较《大明律》和《大唐律》可以发现,它们的内容大量重合,法律框架处于整体稳定、小范围修改的状态。

在谈到财政经济制度中的税收政策时,陈锋教授表示,在清代财政收入中,军费支出比例高达近70%,官员俸禄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仅为20%,剩下不到10%的财政收入用于河工水利(主要用于治理黄河,保证漕运)。中国传统社会的税收不论高还是低,其中用于发展经济、回馈民众的部分有限,公共财政开支微乎其微,这是一种原生态的、缓慢的螺旋式发展模式。

关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陈锋教授提出三种判断依据:一是地方不属于中央直管,二是地方拥有税收设置权,三是地方拥有收入的自我支配权。只有同时满足这三点才能构成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制度,但中国传统社会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在历史上,百姓税负虽然不高,但其他额外费用较多,负担较重。税收并未被用来投资工业或商业,因此以往的财政体制是约束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

关于制度与发展的关系,陈锋教授指出,不同地区发展速度不同,要想获得快速发展,不仅需要一套成体系的制度规范,靠制度赋予权力,且当地领导班子要有担当。


结合陈锋教授的发言,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认为,应该把经济史和经济学原理结合起来。从经济学角度看,依靠市场经济能够带来很好的发展。经济发展依赖投资,当前国家用于生产性的投资较少,国内消费集中于购置房产,资源错配问题严重。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简新华教授谈到,只有更好地了解过去,才能更好认识现在,预见未来。此次沙龙主题是制度与发展,而制度、发展这两个词都是非常大的概念。制度包括法律类的正式制度以及行为规范等非正式制度,发展涉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要从理论概念上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但目前关于经济发展与制度的研究并不深入,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带来了经济快速发展,制度变革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理论上仍不明晰。他建议沙龙可以从基本经济制度到一般经济制度一点点展开探讨,做出成果。简新华教授提到,一个经济体的产出由可分成资本收入、劳动收入和税收三个部分。目前看,上交的税和资本收入占很大一部分,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并不高,国家收入主要用来投资基建,工薪阶层收入偏低导致购买力不足,换言之,有购买力的需求不足,因此要从制度层面深入研究这种状况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杨国安教授从事区域史方面的研究,特别关注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制度以及非正式制度。他指出,制度具有滞后性,因为社会在不断发展,制度可能落后于当前发展的阶段,因此制度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张力。同时,中国古代社会在制度层面,国家统一性和地方多样性并存,这样能够激发地方活力。国家层面的制度具有长期稳定性,“管粗不管细”,换言之,国家制度规范地方制度,但不决定地方制度。应从地方到国家的研究路径关注制度的形成机制。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叶初升教授从经济学视角对杨国安教授的发言做出了补充。他认为,在经济学范畴下,制度在无形之中影响个体选择。国家和地方之间存在缓冲带,此处最容易出现制度创新。当前很多改革都致力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改善营商环境,尚未出现实质性的制度创新。

来自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刘传江教授、杨艳琳教授、杨冕教授、刁莉副教授和陈忠斌副教授,以及来自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和历史学院的杨华教授、徐斌副教授等,分别就本期主题与陈锋教授展开了跨学科对话。学者们从地方经济与财政分配政策、制度地方化、非正式财政、制度与人性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制度与发展”问题。从事经济研究的学者,尤其关注投入与产出、制度设计与绩效、数据模型等问题,而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则更多关注社会与制度、中央与地方、数据准确性和模糊性等问题。

参与学术沙龙的学者们视角独特、鞭辟入里,既有对理论问题的严谨探析,也有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本次沙龙虽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但大家均觉得意犹未尽,认为这是极具创意的跨学科学术研讨模式,相约下次再就本期话题以及其他制度内容继续开展对话。

“制度与发展”学术沙龙,聚焦中国文化传承与制度创新问题,通过学理论说和疑义相析,开展跨学科对话,以观照古今,激荡思维,繁荣学术。沙龙将邀请不同领域学者参加,不定期举行,敬希垂注。

(通讯员:赵婧,审核:叶初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