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6日晚,谭崇台发展经济学讲座第3期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B253举办。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发展经济学何去何从——基于中国经验的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罗知教授主持。
陆铭教授开宗明义的点出了发展经济学的两个重要问题:城市化问题和工业化问题。中国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它必然会涉及到选择在哪里发展城市的问题,所以城市化问题包含了城乡间、地区间发展的问题。工业化的问题涉及到产业结构的调整,所有这些问题都发生在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陆铭教授认为绝大多数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已经暗含了两个假设:第一,市场是完善的;第二,要素是可以充分流动的。如果一个发展经济学理论没有不完善的市场作为前提,那么它可能不是一个具有较高实践价值的理论。
随后,陆铭教授指出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困境,即控制人口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农业补贴的“不可能三角”。中国政府既希望控制人口流动,不希望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有太多的人口,同时又对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业地区,提供了巨额的补贴,这个补贴已经使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为了解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陆铭教授介绍了一个模型,该模型假设一个国家只分为两个部门,城市和农村。城市的比较优势在于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经济增长理论表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源于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农村的比较优势在于发展农业、旅游业,其经济增长受制于资源禀赋,比如,农业发展受制于土地的数量;旅游业发展受制于自然风景资源的游客接待能力。因此,城市的经济总量在GDP中所占的份额会不断上升。空间均衡的概念指的是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它一定会导致人均收入在城市和农村相等。陆铭教授又在模型中加入了劳动力流入的成本,该成本与在城市居住的人数有关。在欧盟地区,因其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所以劳动力流入成本主要指语言、宗教和文化差别导致的障碍。对中国而言,成本来自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户籍制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不可能三角”中的三个目标同时成立不符合经济学逻辑,三个目标至少需要舍去一个,不可能同时实现。
陆铭教授接着分析了中国特色的官员激励和考核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陆铭教授认为这种特色制度不能促进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从长期来看,地方间的竞争会导致宏观上的投资过度,不利于地方增加民生支出。随后,陆铭教授展示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偏低、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存在的证据,依据中国数据得到的“刘易斯拐点”可能是“假拐点”,区域经济发展的收敛可能是“假收敛”。
政府为限制人口向大城市的流动采取了限制中心地区开发、限制中心城区的住宅用地比率、限制容积率和打击群租等政策措施。然而,这些政策措施却导致人口流向低密度地区、土地供应快速增长和城市内部移民融入难等问题,造成的后果是服务业受到抑制。最后,陆铭教授总结道,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必须要理解制度和资源(空间)错配、激励与协调的关系、(内生的)结构升级和(内生的)制度变迁。
学院很多师生慕名而来,现场座无虚席。老师和同学们在聆听讲座后深受启发,多位老师和同学们提出问题并分享了自己的感悟。陆铭教授的讲座见解独到、妙语连珠、思路严谨、论证详实,并对在座的同学们提出了殷切希望。本场讲座不仅让师生们了解了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方面的前沿研究,对城市发展和治理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让在座师生从陆铭教授的身上体会到经济学者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以及对学术研究的态度。整个演讲过程学术氛围浓厚,师生收获颇丰。
主讲人简介:陆铭,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工作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作为兼职(客座)教授受聘于复旦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担任《经济学(季刊)》副主编,Asian Economic Papers (MIT出版社)编辑和《世界经济》等期刊编委。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劳动经济学。近年来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和区域发展政策进行评估,并为促进中国国内市场一体化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来自城市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战略思考。
(通讯员:郭楚玉 审核人:余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