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研究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问题,从中国发展经验中揭示具有一般意义的发展逻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为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
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在《经济研究》编辑部的大力支持下,联合《中国工业经济》编辑部、《经济评论》编辑部,于2018年4月20-22日在武汉大学共同举办“首届新时代发展经济学论坛”。
论坛特邀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学术委员、《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刘霞辉教授,亚洲开发银行学院研究部前主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万广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业经济》常务副主编、社长张其仔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建华教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付才辉研究员,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兰州财经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以及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的负责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和硕博研究生参加了论坛。
自2018年2月3日论坛征文启事发布至4月10日截止,陆续收到全国各地投稿八十余篇,最终筛选确定四十篇入选论文作者参会。
开幕式上,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宋敏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宋院长指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总结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经验,一是坚持改革与开放,中国高举全球化旗帜,正通过“一带一路”寻求不同的全球化模式;二是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政府是市场参与者,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断推动市场发展。接下来的三四十年,要转变增长模式,要素驱动模式已经不再可行,下一步应是创新驱动,将高数量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是今天要讨论的重要问题。那么怎样更好发挥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政府在赶超型和前沿型创新中的作用是否不同,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主旨演讲部分,刘霞辉教授总结了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重要因素,即长期较高的增长率、维持较高资本产出比、较大程度的制造业扩张、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稳定或略有上升的汇率,因此我们需要在保持经济较高速增长的同时调整经济增长机制,创造个人、企业、政府三者利益一致的经济环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市场化改革,创造明确的预期。
万广华教授指出,户籍制度带来制度与城乡分割,导致消费-不均等之谜。实证结果表明,只有城乡之间的不均等与消费呈显著正相关,分城市和农村样本研究发现内部不平等指数与消费负相关,并且不平等程度对消费的影响可能会随着城乡分割减弱而呈倒U型趋势。可见,通过财政政策改善消费可能适得其反,要尽快取消户籍制度,促进市民化。
张其仔教授从为什么要研究新经济的测度、如何理解新经济、新经济的测度及中国在全球中的地位、推动新经济发展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等方面介绍了新经济的测度及其发展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张建华教授认为,通过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服务业资源配置、提升效率,使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合理增速平稳增长,是中国未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付才辉研究员从新结构经济学能否实现对古典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更替、更替范式的支点:商榷 ADGE生产计划“有效性”的有效性、何为有效的生产计划:最优生产函数理论、NSEGE:在更高维度上统一两个剑桥之争四个方面阐释了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范式。
叶初升教授指出,一个经济体从低收入阶段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会随之变化,而当代既有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都是以低收入国家为研究对象,摆脱贫困陷阱实现经济起飞的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大多不再适用于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发展。他认为,研究新的发展问题,探索不同于低收入阶段的发展动力机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当代社会实践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新时代发展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方向。凝练发展经济学研究范式,并由此界定和解析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在中等收入阶段客观存在的问题逻辑、经济学的认识逻辑与发展经济学研究范式三者融合中,探索中等收入阶段发展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是新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学术使命。叶初升教授还进一步提出了中等收入阶段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架构与研究任务。
论坛分组讨论环节,四十位参会作者详细汇报了论文,点评嘉宾从理论框架、逻辑体系、计量方法、样本选择、政策建议等方面对论文进行了逐一点评,提出了细致客观的修改建议。论坛还通过微信平台和《经济评论》官方微博同步直播,线上线下互动热烈。
与会学者纷纷表示,主办方为大家提供了充实的学术交流机会,收获颇多。至此,本次论坛圆满结束。
(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