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2日晚,武汉大学经济增长与发展学术沙龙:“漫谈经济学研究”第一期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系和《经济评论》杂志社举办。活动邀请了北京大学易君健教授和杨汝岱教授、中央财经大学陈斌开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瑞明教授、武汉大学叶初升教授、罗知教授、彭凯翔教授和李旭超副教授,就“如何开展一项学术研究”展开对话。此次学术沙龙由罗知教授主持,线上和线下同步进行,参会嘉宾畅所欲言,气氛热烈,全国各地师生300人线上参与了此次活动,会议室始终处于爆满状态。
北京大学杨汝岱教授首先进行了主旨发言,杨老师指出,学术研究首先要尽量避免低水平重复;其次要立足于经济学的作用,真正进行解释、评估和预测;这要求我们既要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文献基础;也要扎根现实经济,关注实际问题;最后落脚于具体研究和学术生涯,则需要建立一个大的研究视野,不能只满足于短线的研究成果,而是需要将长期方向和短期目标相结合。
而后,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叶初升教授结合他多年的研究经历和审稿经历,从三个维度分析了学术选题问题。叶老师谈到,一个好的选题至关重要。因为,由于选题以及由此引起的研究设计和边际贡献不足,80%的投稿在初审时就会被淘汰。叶老师指出,学术研究的问题就是认知疑虑,首先疑于现象,关注到现象有反常、悖理、费神之处;而后虑于本质,对现象背后的本质或内在机制进行猜想与反驳,探索结论和逻辑;最终旨于新知,探索出的结论与逻辑应当至少有一个在意料之外,这样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选题。学术论文是一种知识产品,其选题是否有意义、研究成果能否增进学术界的新知,取决于学术界而不仅仅是作者自己的判断。学术界依靠代理人(审稿人)对论文进行判断,他们活跃在研究前沿,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前沿文献积累。研究者要在自己心中与审稿人进行对话,首先要学习研究对象领域的文献,进一步深化问题,而后分析文献以确定研究的切入点、探寻研究思路,并据此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认识意义与实践意义。这样才有可能做出为审稿人即学术界代理人认可的边际贡献。然后,做好初步的研究设计,再进入动手写论文的阶段。
随后易君健教授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讲述了自己是怎样沉下心来十年磨一剑。易老师表示,首先是感谢导师的鼎力相助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能心无旁骛地进行广泛、系统的学习。而在研究中想选好题,就需要我们在学习时培养一种对经济学美感的欣赏能力。而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则需要更多地与经济学大师进行交流,和大师交流不一定要见面,读他的文章就是在思想层面进行不停的交流,关键是要站在大师的思维方式,学会提出问题和定义问题,这才能够欣赏到科学的美感。有了以上基础,最终面临选题的时候,要善于从普通现象中发现不普通之处,恩格斯的家庭和私有制的起源是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研究家庭为什么起源,科斯的问题是我们这个社会为什么需要企业,这都立足于最普通且常见的地方,却做出来了不起的成果。同时,易老师也向广大博士生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一定要有好身体,加强锻炼;二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爱好,在面临巨大学术压力的时候能够进行释放;第三则是博览群书,对于知识要有系统的梳理。
接下来,陈斌开教授阐述了自己的想法,陈老师07年在美国访问时便与杨汝岱老师共同立志十年磨一剑,写出对得起自己的好论文。陈老师提出,要用科学的方式理解经济学,形成经济学的科学体系,具体来说,首先,要认识规律,要对现实世界有所认知,对真实世界有所认知。第二,需要有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三,需要有好的方法和文献的基础。而培养学生经济学的科学意识,则有三个维度,其一是真实世界,要通过内心对世界的好奇驱动开展研究,做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研究;第二个维度是理论的创新,理论创新需要的,是如经济思想史这样的基础,希望通过这个基础学生能够感受到理论魅力,并产生理论的思维;第三个维度是文献和方法,文献和方法是一个基本功,在前两点的基础上,博士阶段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文献基础扎实起来,这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做出有新意的研究。
刘瑞明老师紧接着谈了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误区,第一个是不重视基础的理论和方法论;第二个是阅读文献过于单一;第三个是不进行学术讨论、没有养成积极参会、随时请教的习惯;第四个则是不去了解现实世界;第五是爱凑热闹、追热点;第六,对选题的品味不够,因为找不到参考文献,所以发现不了问题的价值;第七是先预设结论,硬凑结果;第八,为了创新而“创新”,编造不实的故事。
罗知教授对此进行了补充,罗老师结合最近的论文比赛对假论文进行了批判,提醒同学们在研究中不能仅仅寻找实证回归的关系,而要真正思考背后的逻辑和故事,建议大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与企业和政府合作,进行实地的调研,对真实世界的经济运行建立认知。同时,结合自身的求学经历,罗老师指出知识的积累至关重要,大量的学习或许在当下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但当我们的研究真正涉及这一领域时,会突然触类旁通、醍醐灌顶。因此,罗老师也建议广大青年研究者广泛阅读,做好积累。
而后彭凯翔教授分享了自己最近在《经济思想史》这一课程中的授课经历,彭老师提到,有一个问题看似简单却一直被忽略,即“为什么在持有其他资产的情况下人们还会持有货币”,直到凯恩斯进行了解答,并成为了他《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一切革命性理论的基础。而凯恩斯之所以能关注到这一其他人忽视的问题,正是因为他所在的时代资产类型增加,他充分联系现实,又有着深厚的古典经济学积累,因此既能提出问题,也能解决问题,这一案例与其他嘉宾的分享不谋而合。而后彭老师进一步指出,根据阿克洛夫晚年的一项研究,成果的突破性,也与人的自我定位密切相关,一个人的自我定位是孙悟空,他做出的成果才有可能不同凡响。彭老师也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期盼,希望能够涌现出几位最杰出的学生达到这一要求。
叶初升教授对今晚的沙龙进行了总结,叶老师表示今晚的漫谈非常成功,意义深远,他本人也受益匪浅,收获满满。今晚出席的各位大牛是很多同学的学术偶像,大家的分享对于同学们有着极强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希望同学们汲取榜样的力量。
最后,罗知老师表达了对与会嘉宾、老师、同学的感谢,表示这一漫谈活动将持续举办,将在之后的活动中进一步邀请上海、浙江、广州等地的学者,进行更加广泛的分享,把这一学术沙龙建设成为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经济系的品牌活动。
(通讯员:赵荣杰 刘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