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助理教授汤昕与合作作者齐霁(生态环境部)、奚锡灿(复旦大学)的论文“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Firms and Industrial Water Pollution: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hina(企业的规模分布与工业水污染减排:以中国为例的定量分析)”近日正式于宏观经济学顶级期刊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 2021年第一期发表。
文章利用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排污和污染处理设备等微观信息,构建了一个包含企业生产、排污和技术选择的一般均衡模型,定量地评估了由政策制度和市场摩擦等因素造成的扭曲如何对我国企业的生产、排污行为和规模分布进行影响,同时对由此导致的我国制造业的整体产出和污染排放的变化进行了衡量。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主要污染行业的企业生产、污染排放和排污设备数据,发现在这些行业当中,大中型企业不仅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强度更小,也更普遍地使用了排污效率更高的先进排污设备。同时,文章通过对比中美两国主要污染行业的企业规模分布发现,与美国相比,我国主要污染行业大中型企业所占的比例较低:在我国五个水污染排放最严重的行业中,超过400人的企业仅雇佣了行业从业总劳动力的20%,而美国的这一比例接近70%。
基于企业数据与均衡模型相结合的定量分析表明,我国宏观经济中由政策制度和市场摩擦等因素所造成的扭曲,例如金融摩擦、地方保护主义、不同企业的差别待遇等,确实大幅扭曲了我国制造业、尤其是主要污染行业的企业间资源配置和企业规模分布。这些扭曲因素限制了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大量低效率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得以生存,而高效率低排污的企业获得的生产要素则相对不足。这一方面降低了高生产率低污染企业的利润,减少其主动采用清洁技术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限制了原材料、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向优质企业,间接拉高了行业平均污染强度。从该研究的定量分析结果来看,完全消除我国宏观经济中的扭曲因素将使企业平均规模增加130%,制造业总产出增加30%,同时主要污染行业的污染强度将降低42%。
该论文的研究结果为解决我国工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我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部分地区存在大量“散乱污”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环保设备的固定成本和环境法规的执行力度所有关。其结果是“劣币驱逐良币”,使得大量生产要素被低生产率高污染的企业所占据,因而行业总产出减少,同时行业平均污染强度增加。近年来,我国通过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对于“散乱污”企业的治理,有效改善了行业中的资源分配,不仅降低了行业平均污染强度,对于行业的整体生产效率也有正面作用。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该研究认为,尽管环保政策有助于改善我国的生产效率配置效率,要真正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双赢局面,不能仅仅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和监管力度。我国还需要从根本上减少我国市场经济中的扭曲因素,包括改善我国的产业和金融政策、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不同企业间的差别待遇等。只有从多个环节同时进行优化,从根本上落实环境保护导向的“供给侧改革”,才能真正实现“增长、减排”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该研究是本中心承担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课题(16JJD790045)——城乡协调发展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国际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汤昕博士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2017年加盟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并担任本中心贸易与发展研究所所长。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已发表多篇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