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C) 2002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时代在变迁,实践在发展,中国经济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要求增长与发展理论必须有所创新。青年博士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为了给青年学者提供自由交流、平等讨论、启迪思维、拓展视野的学术平台,在《经济评论》创刊35周年之际,中国经济内生增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经济评论》杂志社,于2015年10月17-18日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举办首届“增长与发展博士论坛”。
论坛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汪涛教授主持。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谢丹阳教授、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熙保教授,特邀评论嘉宾香港中文大学杜巨澜教授(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南京大学谢建国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何勤英教授(俄亥俄州立大学统计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李楠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山大学张莉副教授(中山大学经济学博士),论坛入选论文作者、期刊社全体编辑人员及部分青年教师和博士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自2015年7月论坛征文启事发布后,陆续收到全国各地青年博士的投稿55篇。编辑部从论坛征文中初选20篇论文,分别请五位特邀评论嘉宾提出书面评审意见,根据审稿意见再进一步筛选确定9篇入选论文作者参会。
谢院长以“经济增长理论变迁”为题,直接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别具一格地拉开了本次论坛的帷幕。他在演讲中指出,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生产函数刻画的变迁,而技术的变化实际上隐含着思想的变化,表现为生产函数的刻画与思想的互动过程。他简要介绍了Harrod-Domar模型、Solow模型、改进的Romer模型 (侧重研发溢出效应)和Lucas模型(侧重人力资本)、Rebelo(1991)的AK模型、Jones(1995)的半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以及他自己参与构建的几个模型(Benhabib,Perli,and Xie,1994;Kongsamut,Rebelo,and Xie,2001),厘清了增长理论变迁的脉络。由此出发,他提出了关于增长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几个设想:在生产函数中引入环境资本,更为深刻地刻画服务业生产函数、创新函数、金融的作用,考虑异质性。
郭熙保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及其主要研究方向。他指出,增长与发展有交集也存在差别,新的增长理论应立足中国国情进行创新,决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理论。比如现在的中国,许多发展经济学理论已经过时,需要开创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我国国情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五大特征:发展中经济、大国经济、转型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中等收入经济,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经济学就是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
来自北京、南京、重庆等地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9位青年博士,分别从政府质量、环境质量与人口流动、债务与增长、农户地位寻求与储蓄、碳排放交易、家户消费支出、经济增长潜力、对外直接投资等方面报告了各自对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的分析。特邀评论嘉宾以及谢丹阳教授、叶初升教授分别从论文选题、变量选取、分析框架、计量模型、数据处理、内生性问题、稳健性检验等诸多方面对论文逐一进行细致点评。本届论坛首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和官方微博新媒体形式进行现场直播,实现了现场线下与远程线上的同步,扩展了论坛的空间范围与容量。现场气氛活跃,讨论深入热烈,微信互动频繁,其间共接收一百多条微信提问。
最后,武汉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经济评论》主编叶初升教授做了题为《学术期刊的使命与责任》的总结发言。他简要介绍了《经济评论》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感受,阐述了发起组织“增长与发展博士论坛”的初衷以及未来发展构想。他指出,实践层面上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与发展,理论层面上经济学研究范式由传统转向现代,决定了《经济评论》发展的基本走向。《经济评论》逐渐步入了规范化、现代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轨道。在中国经济变革的深化时期,在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建构初现曙光的时期,《经济评论》将立足中国实践,着眼现代经济学前沿,坚持“让思想引领学术,以学术砥砺思想”的基本理念,用规范的实证方法深度分析现实,以严谨的逻辑思维推进理论创新,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在开发学术资源、引领学术方向、规范学术风尚、传播学术成果等方面的功能,为中国经济发展贡献智慧,为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贡献中国元素。
经过评审专家无记名投票,本届“增长与发展博士论坛”评出4篇优秀论文。其中,2篇优秀论文经过修改后将直接进入发表程序,有望在11月中旬面世。其他论文仍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