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告

“欧债危机后中国与欧盟的经济调整与增长”第六次中德专题研讨会在我中心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4-09-30 17:10:25

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与德国Duisburg-Essen大学联合举办的“欧债危机后中国与欧盟的经济调整与增长”专题研讨会于2014年9月19-21日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召开。这次中德专题研讨会是自2002年以来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经济与管理学院同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等德国部份高校不定期召开的第6届研讨会。在当前欧盟大多数成员国经济复苏步履艰难而欧债危机的阴影尚未退去的时刻,中德双方学者聚集在一起,围绕危机后中国与欧盟如何调整经济结构及促进经济增长等问题展开讨论,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此次专题研讨会共收到中德双方代表提交的20篇论文。德方代表团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北京总代表Alfred Scipke博士、Duisburg-Essen大学Dieter Cassel教授、Pforzheim大学Dirk Wentzel教授、Duisburg-Essen大学Markus Taube教授、Hamburg大学Wolf Schafer教授、Muenster大学Thomas Apolte教授和Duisburg-Essen大学Alexander Haering共7人组成。中方代表有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谢丹阳教授、郭熙保教授、潘敏教授、马颖教授、文建东教授、李卓教授、杨艳琳教授、王今朝教授、陈忠斌副教授、李雪松副教授以及香港银行业协会副主席黄少明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杜巨澜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张建华教授、复旦大学宁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钟春平研究员等人。武汉理工大学魏龙教授、武汉大学齐绍洲教授、杨艳琳教授因故未能参加会议,分别委托其博士生或同事王磊、李锴和翟超颖宣读了论文。共有正式代表和武汉大学及武汉地区部份高校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近40人参加了本次盛会。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颖教授主持开幕式。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教授代表学校致辞,Dieter Cassel教授代表德方致辞,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谢丹阳教授代表学院对各位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学院的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等情况。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熙保教授代表中心,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回忆了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12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历史经历。


11.jpg

图一:武汉大学李菲副校长致辞

   

开幕式之后,研讨会正式开始。 为期三天的研讨会围绕着“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危机期间与危机后欧洲央行货币政策与欧元区经济前景”、“中国产能过剩与产业政策调整”、“贸易政策与汇率走向”、”中国区域发展差异与城镇化”、“风险、社会网络与社会稳定”这6个子主题而展开。中方代表先后以“中国:挑战与机遇”(演讲人谢丹阳/点评人Wolf Schaefer,以下简化为各自姓名)、“欧元区未来货币政策展望”(黄少明/Dirk Wentzel)、“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地区不平衡的非对称性影响:基于MS-VAR模型的实证分析”(潘敏/杜巨澜)、“地方政府官员职务升迁竞争与中国地区不平衡”(马颖/Alexander Haering)、“基于本地供应商调查的循环水平溢出效应”(杜巨澜/Thomas Apolte)、“不同来源的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齐绍洲、李锴/宁钟)、“基于模糊集理论的进口食物风险评估模型和案例研究”(宁钟/文建东)、“公共投资及其对产业调整的影响——对4万亿元经济刺激一揽子结构效应的考察”(魏龙、王磊/郭熙保)、“重新思考中国的产业政策”(张建华/王今朝)、“关于中国产能过剩的误区”(钟春平/Markus Taube)、“开放战略的收入分配效应之谜:中国何以成为Stolper-Samuelson效应的例外”(李卓、李智娟/张建华)、“关于中国就业质量与城市化质量之间的关系”(杨艳琳、翟超颖/李雪松)为题向大会做了报告。


12.jpg

图二:双方代表发言的精彩瞬间与会间合影


德方代表所做的报告题目为“中国下一阶段的改革:应对脆弱性和不平衡”(Alfred Schipke/香港中文大学郭益耀教授提供书面评论稿,由杜巨澜教授宣读)、“欧洲央行在管理欧债危机中的角色”(Dirk Wentzel/黄少明)、“欧元怎样才能继续存在:债务危机之后欧洲货币联盟的选择”(Wolf Schafer/潘敏)、“变化中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关系网络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博弈论思考”(Markus Taube/王今朝)、“年轻人人口突增、暴力反抗与政治经济制度”(Thomas Apolte/马颖)、“产业政策、政府指导与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Markus Taube/钟春平)、“泛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TTIP):对中国贸易政策的影响”(Dirk Wentzel/李卓)、以及“基于share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对欧洲教育对收入的影响所做的数量估计”(Alexander Haering/李锴)。


13.jpg

图三:会议代表的激情演讲


     在为期三天的研讨会上,每位代表发言可达35分钟,点评与讨论10分钟,工作语言为英语。中德双方就发言代表的演讲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各位代表在会前均做了充分准备,大多数代表除了提供论文之外还预先做了PPT,甚至大多数点评人也准备了PPT。香港中文大学郭益耀教授因故未能莅会,委托同事杜巨澜教授宣读了长达7页的点评意见。可见各位代表对本次会议高度重视。会议期间,代表们认真倾听演讲者的陈述,每位代表发言后除点评人之外,都有人提出问题,就发言内容、研究方法、模型建构、变量设计、政策含义等提问,会场上多次出现了因观点不同而引发的争论。德方学者对此次会议感触颇多,他们对中方学者近年来在采用现代经济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步而感到惊讶。有的德方代表还坦承,通过此次会议学到了不少东西,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中方学者对德方学者在学术上的严谨而求实的态度表示钦佩。


14.jpg

图四:会议代表在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考察并参观武汉大学樱园老图书馆校史馆


   大会闭幕式由Markus Taube教授和马颖教授做总结发言,他们都对此次会议在学术交流上所取得的成功表示满意。会议期间,中德双方代表还到武汉东风汽车公司进行考察,并利用午休时间兴致勃勃地登上武汉大学樱园老图书馆顶楼校史馆,了解武大校史,俯瞰武大校园,将东湖美景尽收眼底。部分代表还在会后登黄鹤楼观赏江城秋景,去归元寺体验中国古老的佛教文化。三天的会议增进了中德两国学者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加深了友谊。双方约定,下次研讨会将于2016年在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举办。